11月14日下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讲堂”开讲,本次讲座教授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戴建业,演讲的题目是“人生境界与文学格调”。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郑力乔、方礼刚,教师智宇晖、柯继红及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社会工作等专业300多位同学聆听讲座。
戴教授首先就“格调”一词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格”,本意“长木”,许慎《说文解字》“从木,各声”,引申为法式和标准。如现在还把到达了法式标准最低线称为“及格”。东汉后人物品鉴风起,格又被用来称人的格局、气量和风度。后世不断组成“格度”“标格”“风格”“格调”等合成词。如唐代杨敬之《赠项斯》:“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格调也常用来形容人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品位。如唐代诗人秦韬玉《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针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再说“调”,调的本意是和。作动词用指调和味道、声音等。作名词指音调、声音的和谐。后来用以品评人的才情气韵。因而有了“才调”“风调”“气调”等词。
我们今天所说的“格调”,是指文学作品艺术品位和艺术风格的整体水平。
戴教授说,人生境界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品格、觉解所达到的程度,并通过其举止态度所表现于外的存在状态。古代理学家常称它为“气象”,如圣人气象、贤人气象等。
戴教授旁征博引、用语幽默,通过具体作品,让同学们切实感受文学作品格调的高下,理解文学格调与人生境界的内在联系,为大家调制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