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1日15:00,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人文学术讲座第六期暨人文讲坛第一百一十一期在人文社科楼103报告厅正式开讲。本次讲座由当代著名作家、原国务院参事忽培元先生主讲,主题为“开导学生进入‘大我’境界是教育的使命所在”。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郑力乔主持,人文学院院长王志峰、党委副书记黄宇志出席,学院全体辅导员及各专业学生参与。
忽培元先生告诉大家:学习是终生的事,世界上成功的人都是终生的学习者,而作为大学生更是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他跟大家说明勤劳、吃苦的重要性,回顾自己插队、在陕北劳动工作的亲身经历,自己“喝延河水长大,在土窑洞里接受了朴素深刻的人生启蒙,崇尚勤劳、质朴、诚实、坚定”,说明了受教育是为了摆脱“小我”,锻造真正合格的人才,合格的人才放在任何地方都能管用,勉励大家走向“大我”境界,报效国家与社会;忽老师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出发,从1938年毛主席在延安提出“从小鲁艺到大鲁艺”,引导作家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将无我”,为同学们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为人民办成的五件事——“大我”境界为人的成长成才创造了不竭动力,同时也能让人面对关键而重要的历史抉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忽老师还介绍了他的苍生三部曲创作经历,介绍了贺敬之、杜鹏程等作家的创作。最后,忽培元先生以毛主席为榜样,阐述一个人要取得成就,视野和格局更是要锻造“大我”境界,努力提高思维、打破认知局限、并拓展眼界。忽老师在讲座中详细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三个问题。讲座结束后,与会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热情交流与探讨。
忽培元先生进行分享
郑力乔书记做出总结:忽培元老师的讲座从开导学生进入“大我”境界这一命题出发,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育人的问题,大学生走上社会面对的首先不是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而是是否成人的问题,发人深省。引用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对忽老师的评价,可以归纳为“大我”创作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初读忽培元的散文纯粹是作家生活经验的表述,颇见个性化的韵味;第二重境界是读到他的长篇人物传记《群山》,让人看到历史的真实而又撼人心魄的沉重;第三重境界看到他的长篇小说《雪条》和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则不仅有文学创作的鲜活而敏锐的灵感,有理论审视的严密,最难得一腔澎湃的诗性激情。生活逼使他必须作深刻思考,一种痛切而焦灼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就是独有的发现,泛溢着生活主潮的脉动。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大我”境界在一个作家身上的完美呈现,为我们提供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范例。当前党中央刚刚发布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今天的讲座正是学习贯彻落实该方案的一次思想动员和实践部署。
学生在讲座中提问
本次讲座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学校教育以及老一辈的精神品格对人生的引领作用,老一辈的精神品质,激励青年一代从“小我走向大我”,继续书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美丽华章。
参会老师与忽培元先生进行合影留念
师生与忽培元先生合影
会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老师和同学们与忽培元老师进行合影留念。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专家简介】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6年5月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神湖》《老腔》《乡村第一书记》;中篇小说集《青春纪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毛头柳记》《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开悟集》等。
《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改编成电视剧《花开山乡》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