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著名作家杜光辉应邀参加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海流韵 薪火相传”新时代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论坛暨校友返校思享会,并在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认为学院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建设的历史诠释彰显了人文精神,回顾了校友在文学创作中的突出成绩,对学院未来办学提出了殷切希望。现将演讲内容全文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大学,尤其是人文社科学院,应该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因为,它研究的方向是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研究人的需要、意志、情感和愿望;强调人的社会性、关系性、组织性、协作性等公共性问题。
人文科学的教师必须具备当代知识分子的品质和精神,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承载人类创造的文化知识,并用将这些文化知识传承下去;二、预警人类可能发生的灾难,并抵御这些灾难;三、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敢于直言自己的见解。这三个条件是甄别真正的知识分子还是伪知识分子的分水岭。
回归我们的教学,“教”是输出,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输给学生;“学”是输入,学生把教师传输给自己的知识吸纳;“教学”两字的组合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现代教学不仅要求我们每个师生要掌握知识谱系,更要热爱我们所教授、学习的学科,并保持不懈的激情。没有热爱和激情,就不可能有持续的学习、探索、创造精神。人文学科的创造就是文学创作,以人类普世价值的善爱、互助、同情、怜悯为思想内涵的创作,善爱是我们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我们从过去的中文系到现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无论是教师、学生都尽心尽力地传承人文精神,履行当代大学教学的职责,尽到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我们的教学不仅给学生传承知识谱系,更重视培养师学的善爱品行,对人文科学的热爱,对人文创作的激情,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文学人才。
我校78级毕业生孔见,毕业后发展为著名作家、连续两届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海南作家协会主席。出版了《卑微者的生存智慧》《赤贫的精神》《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海南岛传,一座岛屿的前世来生》,诗集《水的滋味》以及小说《河豚》等,其作品的轰动及本人在中国文坛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我2024年调入学校,看到以中文系为主体的红棉文学社非常活跃,经常邀请教师给他们做写作辅导讲座。海南省作协会员、三亚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我校毕业生罗丕智,在建校70周年征文中,抒写了他们在校期间文学社团的活动,非常真实感人,特别提到毕光明教授对他们的辅导帮助。
我校毕业生李孟伦为中国作协会员、海南省诗歌学会主席,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已出版诗集《青黄集》《走入世纪的瞳孔》《创世记》《在万物入睡的地方》《煮海》《太阳风》和长篇小说《太阳之门》等。有诗歌被翻译成英文、韩文、法文、俄文、越文、拉丁文等。荣获海南文学双年奖、海南省南海文艺奖、海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当代诗人奖、2019年度最佳诗人奖、第三届中国长诗奖、首届国际双语诗歌奖。
我校99级毕业生、黎族作家李乔飞的长篇小说《三亚蓝湾之恋》、网络小说《五指山,春雨无痕》,在海南文学界有较大的影响,被省作协吸收为会员。
还有黎族作家王蕾等被吸收为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2005年,03级学生吴兴华创作了长篇小说《无花果》,这是海南大学生有史以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授课教师逐字逐句地帮助修改并作序,出版后在中文系主任杨兹举的支持下,校长齐见龙批给研讨会经费,联系省作协在我校召开作品研讨会,省作协主席孔见、秘书长崽崽、著名作家蔡葩等人,专程从海口来到五指山参加研讨会。杨兹举主任主持会议,魏副校长讲话,02、03级、04级、05级、06级的学生参加,对后来的校园文学创作起到非常大的激励作用。
我校毕业生、黎族第三代作家代表、中国作协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五指山作家协会主席唐鸿南,出版了多部诗集、散文诗集,其诗集《一个黎人的心经》出版后,引起较大的反响,入围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初评,我院退休教师为该诗集撰写了评论《一个黎族诗人的行走笔记》。
中国作协会员、著名网络作家、编剧、海南省作协理事、海南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钟惠。在大学时期就进行文学创作,用稿费支持学费生活费,还能补贴家用。毕业后入职东方电视台,辞职后做自由撰稿人,现在是很有影响的作家、编剧。
我校毕业生、著名黎族诗人李星青,担任乐东民族博物馆馆长,其作品多次获得省市级奖励。
我校毕业生、省作协会员、黎族诗人刘圣贺、李枕威其作品多次获得省级、市县级征文奖。
我调入学校时,我校只有一个博士,四五个教授,五指山校区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班车攀山越岭,跑海口需要6个多小时,一些新生到校后看到这样艰苦落后的办学条件,没有报到就返回原籍,在海南高等院校弃学率最高。而同时期在海南高等教育有较大影响的海南大学文学院,拥有耿占春、多多等全国著名作家。我们和海大比较,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科研设备、投入经费等方面有天地之别。我们一边向海大学习,一边发扬自己的长处,创造了大学生第一部诗集、第一部长篇小说。
近二十年来,我院入职了大量的博士生、引进了大量的高端人才,逐渐改变了我们在硬件方面的短板,由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中专生格为大专、本科,为海南,甚至全国培养了大量人文科学的人才。
挂靠在我院的海南省文学研究基地,其岗位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提升我校学生的文学创作激情还水平;二、扶持少数民族及周边地区的文学创作活动。该基地自2011年建立到2023年,为我校学生举办公选课《小说创作》《生态的恶化与生态文学的兴起》,辅导学生文学社体创作;该文学基地还组织了毕光明、杨兹举、郑力乔、杜梁、杜光辉团队,精品课程《文学创作与欣赏》被教育部选入,全国高等院校现当代文学精品科目线上授课;该基地还为海南及周边地区的业余作家修改、辅导作品500万文字左右,撰写序言、评论40余篇,举办、协办文学研讨会5起,中国作家协会对该基地的活动在《作家通讯》作了专题报道。
我们人文学科学学院在教学活动中,不但重视对学生传授人文科学的谱系,更注重培育教师和学生热爱人文科学的激情,激情是一切创造的动力源。
这是我们人文科学学院的毕业生能涌现出如此多的优秀人才的根本原因。
祝愿我们学校、我们学院,越来越好。
【杜光辉教授简介】杜光辉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发表850万字作品,长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81部,被转载30部,短篇小说37部,散文若干,近30次获得各类文学奖,被称为“文坛上的长青树”。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