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中华传统文化资深独立学者杨郁先生应邀在四栋教学楼205教室为我院师生作题为“漫话王阳明的卓越人生”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为我院“人文讲堂”第18讲,由副院长方礼刚主持,郑力乔副院长与两百名余名师生共同聆听讲座。
讲座开始,杨郁学者向我们介绍了《传习录》这本哲学著作,此书的作者正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传习录》一书记载了王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而“传习”一词则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在简单介绍完《传习录》这本书后,杨郁学者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王阳明心学。杨郁学者指出,在当今中国,研究王阳明心学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杨郁学者又向大家讲述了王阳明这一伟大哲学家学术生涯中的重大事件。第一次,他被贬谪贵州。在贵州,他对学生提出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条规定,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尤其是他强调“求古圣贤之心以蓄其德”是为了“达诸用”,就是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对于贵州学子“学以致用”的思想影响甚巨。第二则是他的心学四诀,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此后,杨郁学者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王阳明先生的三个特点。一、衣食无忧,即王阳明先生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家庭条件优越。二、专心致志,是指在做学问方面,王阳明先生一丝不苟,讲求“心外无物”。三、聪明绝顶,是指王阳明在研究心学方面是不世出的思想家,继承发扬心学,创立阳明心学。此外,杨郁学者又特别提出并阐述了几个心学概念,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心即物,心即理” “心外无物”“格物致知”等。
此外,杨郁学者还与在场的同学们积极互动交流,认真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
最后,方礼刚副院长进行了精彩的总结。他说,感谢杨郁学者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慷慨激昂、纵横捭阖的演讲,把我们带到了国学的海洋,带到了王阳明心学的汪洋大海。并指出,杨郁学者所阐述的王阳明先生的三个特点,对当代年轻人追求梦想、脚踏实地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附件: |